HTML语义标签详解

语义类标签是什么,使用它有什么好处?

语义类标签也是大家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类标签,它们的特点是视觉表现上互相都差不多,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表示了不同的语义,比如大家会经常见到的section、nav、p,这些都是语义类的标签。

语义是我们说话表达的意思,多数的语义实际上都是由文字来承载的。语义类标签则是纯文字的补充,比如标题、自然段、章节、列表,这些内容都是纯文字无法表达的,我们需要依靠语义标签代为表达。

 

  • 语义类标签对开发者更为友好,使用语义类标签增强了可读性,即便是在没有CSS的时候,开发者也能够清晰地看出网页的结构,也更为便于团队的开发和维护。
  • 除了对人类友好之外,语义类标签也十分适宜机器阅读。它的文字表现力丰富,更适合搜索引擎检索(SEO),也可以让搜索引擎爬虫更好地获取到更多有效信息,有效提升网页的搜索量,并且语义类还可以支持读屏软件,根据文章可以自动生成目录等等。

对于语义标签,我的态度是:“用对”比“不用”好,“不用”比“用错”好。当然了,我觉得有理想的前端工程师还是应该去追求“用对”它们。

 

消除歧义的标签

通过em标签,我们可以消除这样的歧义。

一些文章常常会拿em和strong做对比,实际上,我们只要理解了em的真正意思,它和strong可谓天差地别,并没有任何混淆的可能。

 

作为标题摘要的语义类标签

语义化的HTML能够支持自动生成目录结构,HTML标准中还专门规定了生成目录结构的算法,即使我们并不打算深入实践语义,也应该尽量在大的层面上保证这些元素的语义化使用。

首先我们需要形成一个概念,一篇文档会有一个树形的目录结构,它由各个级别的标题组成。这个树形结构可能不会跟HTML元素的嵌套关系一致。

这段HTML几乎是平铺的元素,但是它的标题结构是:

  • HTML语义
    • 弱语义
    • 结构性元素
    • ……

作为整体结构的语义类标签

应用了语义化结构的页面,可以明确地提示出页面信息的主次关系,它能让浏览器很好地支持“阅读视图功能”,还可以让搜索引擎的命中率提升,同时,它也对视障用户的读屏软件更友好。

我们正确使用整体结构类的语义标签,可以让页面对机器更友好。比如,这里一个典型的body类似这样:

各种标签的常见解释:

  • header,如其名,通常出现在前部,表示导航或者介绍性的内容。
  • footer,通常出现在尾部,包含一些作者信息、相关链接、版权信息等。

header和footer一般都是放在article或者body的直接子元素,但是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规定,footer也可以和aside,nav,section相关联(header不存在关联问题)。

  • aside表示跟文章主体不那么相关的部分,它可能包含导航、广告等工具性质的内容。

aside很容易被理解为侧边栏,实际上二者是包含关系,侧边栏是aside,aside不一定是侧边栏。

aside和header中都可能出现导航(nav标签),二者的区别是,header中的导航多数是到文章自己的目录,而aside中的导航多数是到关联页面或者是整站地图。

最后footer中包含address,这是个非常容易被误用的标签。address并非像date一样,表示一个给机器阅读的地址,而是表示“文章(作者)的联系方式”,address明确地只关联到article和body。